南通市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 分類:行業新聞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3-07-26
- 訪問量:1
【概要描述】船船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等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也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機電、鋼鐵、化工、航運、海洋資源勘采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對促進勞動力就業、發展出口貿易和保障國家安全意義重大。我市瀕江臨海,擁有430公里的江海岸線,具備發展船舶工業獨特區位優勢,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15年)》已將我市列為國家重點建設的三個現代化大型
南通市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概要描述】船船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等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也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機電、鋼鐵、化工、航運、海洋資源勘采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對促進勞動力就業、發展出口貿易和保障國家安全意義重大。我市瀕江臨海,擁有430公里的江海岸線,具備發展船舶工業獨特區位優勢,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15年)》已將我市列為國家重點建設的三個現代化大型
- 分類:行業新聞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3-07-26
- 訪問量:1
船船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等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也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機電、鋼鐵、化工、航運、海洋資源勘采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對促進勞動力就業、發展出口貿易和保障國家安全意義重大。我市瀕江臨海,擁有430公里的江海岸線,具備發展船舶工業獨特區位優勢,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15年)》已將我市列為國家重點建設的三個現代化大型造船基地之一。今后十年是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搶抓歷史機遇做大做強船舶產業的重要時期?!笆濉币詠?,我市實施“沿江開發、江海聯動”發展戰略,船舶工業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當前,世界船舶工業正加速向勞動力、資本豐富和工業基礎雄厚的區域轉移。為此,我市要充分利用區位、產業基礎和人力資源優勢,加大組織力度,舉全市之力加快船舶工業發展,力爭到2015年將南通建設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級船舶工業基地。
一、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思路,堅持市場化導向,國際化推進,品牌化帶動,提升產業水平。以船舶工業骨干企業為龍頭,整合優勢資源;以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努力提高我市船舶造修整體水平和配套能力;以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游艇及船舶配套為重點,努力使我市船舶工業的整體水平達到世界船舶工業的先進水平。
(二)發展原則
1.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提升,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充分發揮多種所有制在體制上的優勢,大力引進外資,積極扶持民資,加強與中央企業的緊密合作,促進優勢企業兼并重組,讓各種形式的資本實現多贏。
2.堅持遠洋船舶與內河船舶并舉。遠洋船舶制造以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為主,實現規?;?、標準化、系列化;加快設計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提高市場占有率;內河船舶制造適應長江航運規劃網建設發展需要,以實施京杭運河船型標準化為契機,加快內河船舶結構調整,提高內河船舶設計和制造檔次;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加快發展游艇產業。
3.堅持船舶造、修(改裝)、配套協調發展。走船舶造、修及改裝協調發展的道路,以提升船舶造、修(改裝)能力帶動船舶配套產業的快速發展。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配套產品。鼓勵企業建立船用設備全球銷售和維修服務網絡,鼓勵船舶配套本地化。
4.堅持船舶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以船舶制造業的發展帶動船舶及配套的設計研發、物流配送、技術咨詢、市場交易和會展等船舶服務業的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船舶工業加快發展。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10年,全市造船能力達到1000萬載重噸,船舶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到2015年,全市造船能力達到1200萬載重噸,船舶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00億元。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配套產業集中區,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船用設備專業化生產企業,船舶造修技術和配套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世界級船舶工業基地。
2.具體目標。到2010年,全市遠洋船舶制造能力達到950萬載重噸,內河船舶制造能力達到50萬載重噸,造游艇(船)200艘;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440億元。修理(改裝)遠洋船舶能力達到320艘;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60億元。船舶配套和港口機械產品工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其中:港口機械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重點船舶及配套企業建成市級技術中心,力爭創建2~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
到2015年,船舶制造能力達到1200萬載重噸,其中遠洋船1100萬載重噸,內河船100萬載重噸,造游艇(船)500艘;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520億元。修理(改裝)遠洋船舶能力達到400艘,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80億元。船舶配套和港口機械產品工業總產值達到600億元,其中:港口機械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150億元。重點船舶及配套企業建成省級技術中心,并創造條件力爭創建2~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主要船舶企業全面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現代化總裝造船模式和信息化管理。
二、產業發展布局
(一)船舶造修工業空間布局
船舶工業發展本著節約使用有限資源的原則,在岸線規劃和審批使用上堅持“深水深用,淺水淺用”。以現有沿江和沿九圩港運河企業為重點,建成“兩個船舶造修產業帶”。
1.沿江船舶造修產業帶。西起如皋市長青沙,東至啟東市長江出???,充分利用現有長江岸線,建成制造遠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和港口機械產品的“沿江船舶造修產業帶”。以中遠川崎、中遠船務、熔盛重工、惠生(南通)重工、吉寶船廠等企業為重點,設計生產大型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和汽車滾裝船、化學品船和特種工程船、海洋工程裝備及石油鉆井平臺模塊等產品。
2.沿河船舶造修產業帶。以沿九圩港等運河現有的中小型船舶重點企業為重點,建成制造內河運輸船舶、工程船舶、漁船及玻璃鋼船的“沿河船舶造修產業帶”。主要設計制造內河鋼質駁船、挖泥船、拖船及特種工程船、玻璃鋼游艇(船)、江海捕漁船等產品。
(二)船舶配套產業空間布局
充分利用現有的企業和產品優勢,因勢利導,加大引資力度,以特色配套產品為重點形成5個船用配套設備制造“產業集中區”。
1.南通船舶配套工業集中區。在港閘區陳橋片區和天生港片區,規劃面積17.6km2。以發展船用鋼結構、船舶動力設備、船用電氣及自動化設備、船舶中間產品、船用焊接材料、船用鋼絲繩等產品為主,力爭建設成為集船舶配套制造、交易、物流、研發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
2.南通海洋工程船舶裝備制造工業集中區。在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通長江大橋北岸兩側,規劃面積14km2。發展船用電力設備、船用動力及控制設備、艙室機械、船用儀器儀表、船舶自動化與通信導航設備和港口機械產品。
3.通州船用鋼結構集中區。在通州市平潮鎮境內,以現有的鋼結構骨干企業為重點,發展船用中間產品、舾裝單元、船舶模塊、鋼結構件等產品。
4.啟東船舶及配套工業集中區。在啟東市境內,規劃面積35.8km2,以現有的船舶企業以及批準新建的船舶企業為重點,發展10萬噸以下運輸船舶和船用設備。
5.如皋船舶及配套工業集中區。在如皋市長青沙,規劃面積3.3 km2,以江蘇熔盛重工為主體,發展遠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船舶造修、船舶舾裝、船用設備、鋼結構件、涂裝材料、甲板機械等產品。
三、產業發展重點
(一)船舶造修發展重點
船舶造修工業以規模企業為規劃重點,著力扶持一批具有年造船30萬載重噸以上能力的大企業盡快做強;努力提升一批成長型船舶造修企業做大;積極推動一批中小重點船舶造修企業規范發展。
1.船舶制造。以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公司為重點,突破超大型油船(vlcc) 、汽車滾裝船、大型集裝箱船及靈便型散裝貨船設計和制造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批量生產;積極研制開發30萬噸礦砂船(vloc)、液化天然氣船(lng)、液化石油氣船(lpg)、化學品船?!笆晃濉蹦┰齑芰_到250萬噸。在自主創新、船型開發、生產效率、人均效益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以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為重點,設計開發生產9萬噸級的海上浮式生產系統(fpso)、10萬噸以下級巴拿馬型散貨船和3萬噸級化學品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笆晃濉蹦┰齑芰_到250萬載重噸。
以吉寶(南通)船廠為重點,設計開發特種海洋工程船舶和港口拖輪以及敷管船、起重船、破冰船、航道疏浚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系列船舶為主,形成年生產15~20艘海洋特種工程船舶的規模。
以南通五湖玻璃鋼旅游船舶有限公司等企業為重點,設計開發玻璃鋼救生艇、公務艇、高檔玻璃鋼(包括鋁質)旅游船舶。在現有基礎上,加快引進一批著名玻璃鋼(包括鋁質)游船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擴大生產能力,盡快形成規?;?、批量化生產。
2.船舶修理。以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為重點,在發展修理(改裝)高技術和高附加值船舶基礎上,加快發展設計制造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等海洋工程產品。
(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重點
以惠生重工、中遠船務、振華港機(南通工廠)等企業為重點,發展海洋工程模塊、石油鉆井平臺等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和港口機械產品。鼓勵我市船用設備制造企業與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生產、研制企業合資、合作,推動海洋工程裝備的研制與開發,形成我市海洋工程裝備的品牌制造企業。
(三)船舶配套設備發展重點
1.鞏固提升一批目前具有較好生產基礎和一定優勢的配套產品。繼續加快發展船用鋼結構件、艙口蓋、船用集裝箱、船用濾器和各種功能模塊,進一步開拓市場,擴大生產規模,形成自主開發能力;同時,加快提升船用柴油機、吊機、加熱器、熱交換器等產品的檔次,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引進先進制造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改進裝備和工藝,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2.引進消化一批船用關鍵配套產品。努力與國際品牌的船用設備制造公司合作,采取貼牌加工、引進專利技術等合作形式建設一批船用設備制造企業。重點是船舶動力設備中的輔機、推進器、主機遙控、齒輪箱,艙室機械中的焚燒爐、油污水處理及海水淡化裝置、輔助鍋爐,船舶電力設備中的發電機、船用配電盤、配電板和船舶自動化與通信導航設備以及船用焊接、涂層材料等產品。
3.自主研發一批市場容量大的船舶配套產品。重點扶持一批我市已有成熟技術、且與船用產品相近的陸地產品企業,通過與國內外船舶設備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開發高附加值、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船用配套產品。重點是大型非標鋼結構,船用鍋爐、風機、閥門、配電板、電子儀表、電纜、裝璜裝飾材料、防滑甲板以及船用焊接設備、卷板機等配套和裝備產品。
4.鼓勵建設一批船舶中間產品專業化生產廠。本著優化資源、整合資源的原則,重點扶持建設5~10個船舶分段、船舶鋼材切割、加工處理等中心,推動船舶配套企業與總裝造船企業同步協調發展。
(四)船舶技術研發中心建設發展重點
鼓勵我市有條件的船舶企業與國內有關院校、科研院所、國內外大企業集團研發中心,通過產學研合作或股份制等合作方式,建立企業船舶設計研究院或船舶設計研發中心,加快提高我市船舶及船用設備制造的自主創新能力。
(五)船舶服務業發展重點
結合我市船舶工業發展現狀,在船舶配套集中區等適宜區域,規劃并加快建立以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為一體,具有信息咨詢、交易、技術服務、人力資源培訓、商務服務等功能的船舶市場。
四、重點項目發展
加快建設一批船舶重點項目。2006年~2015年,重點規劃建設以下項目:
(一)中遠川崎船舶工程公司二期擴建。投資20億元,建設50萬噸干船塢一座,30萬噸級舾裝碼頭一座,配置800噸門式起重機2臺,2008年完工投產。
(二)南通中遠船務海洋工程項目建設。投資20多億元,建設專業化海洋鉆井平臺和浮式生產儲卸船(fpso)制造工廠,預計2010年完工投產。
(三)江蘇熔盛重工船舶工程項目建設。投資49億元,建設10萬噸以下級干船塢四座,舾裝和材料碼頭各一座,配置900噸門式起重機2臺,2008年完工投產。
(四)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項目建設??偼顿Y7.6億元,建設3萬噸級碼頭和舾裝碼頭各一座,形成年產40個海上石油鉆井平臺模塊的制造能力,預計2008年完工投產。
(五)南通惠港造船有限公司船舶擴建和超大型螺旋槳、軸生產線項目建設??偼顿Y3億元,建設8萬噸船臺和8萬噸干船塢各一座,建設超大型螺旋槳、軸生產線,預計2009年完工投產。
(六)吉寶(南通)船廠二期擴建。投資2億元,新增船臺一座、配套舾裝碼頭一座,預計2009年建成投產。
(七)南通亞船重工機械有限公司船用機械項目建設??偼顿Y近3億元,建設以生產甲板機械、起重設備產品為主的船舶配套工廠。預計2008年建成投產。
(八)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船用機械項目建設。一期總投資2.5億元,建設以生產船用鋼結構件、甲板機械等產品為主的專業工廠。預計2009年建成投產。
五、產業技術發展
在船舶建造技術方面,依托重點骨干企業和設計研發機構,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途徑,重點發展船體建造、船舶舾裝、船舶涂裝等關鍵技術,掌握中間產品專業化生產技術,建立殼舾涂一體化集成制造模式(cims),實現船舶標準化、系列化建造。
(一)分道建造技術。重點研究運用:拼板單面焊技術,船體零部件和分段尺寸精度控制技術,fpr船體模建造、新船型和海洋結構特殊結構制造技術。
(二)區域舾裝技術。重點開發應用:托盤集配技術,管件族制造技術,絕熱材料制造及工藝技術,舾裝裝備技術。
(三)區域涂裝技術。重點開發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作業技術,規范作業技術,新型涂料制造和應用技術,涂裝機器人。
(四)集成制造模式。重點研究運用:殼舾涂一體化計劃,売舾涂一體化設計,殼舾涂一體化執行。
(五)船體模塊化建造技術。重點開發應用:零部件模塊化設計和制造技術,分段全面模塊化設計和制造技術,全新概念的船體組件和分段模塊化設計和制造技術,船體模塊專業化生產技術。
(六)模塊化舾裝技術。重點研究運用:模塊設計技術,模塊制造技術,模塊生產技術,模塊連接技術。
(七)管路接口技術。重點研究運用:管路連接技術,管路接口研制技術,管路接口標準化、通用化、系列化生產技術。
六、對策和措施
(一)強力推進資源整合,進一步拓展船舶工業發展空間
1.岸線資源整合。本著“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的原則,對現有岸線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在滿足城市生活、公共設施、公用碼頭等需求的條件下,將深水岸線優先滿足船舶重點企業擴大生產能力和實施高新技術項目的需要;本著節約集約利用岸線資源的原則,對目前使用不合理的岸線,采取適當的行政手段進行調整。同時應用市場機制對岸線使用效率不高的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引進優勢企業整合資源,提高岸線資源的利用效益,確保發揮最大效益;積極開發我市新的深水岸線。對“橫港沙”、“新通海沙”進行規劃設計,加快推進圍墾建設新的深水岸線,為重點船舶企業建設新項目提供岸線資源。堅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嚴格執行岸線開發利用報告制度。
2.市場資源整合。運用市場機制,建立我市船舶公共服務平臺,重點建設三大專業服務平臺。建立“技術服務公共平臺”。政府提供引導資金,引進船廠及其他社會資金入股,建立船舶技術服務中心,為船舶企業提供技術、管理、采購等系列服務,提高我市企業接單生產的組織水平和技術水平。鼓勵國際性相關專業咨詢服務機構落戶南通,扶持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建立“交易服務公共平臺”。按照政府組織、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為船舶及配套企業提供信息、融資貸款、專利代理、人員培訓、資產評估、企業資格認定、仲裁審判等一條龍綜合性服務。建立網上信息化服務系統。扶持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及各類人才市場,吸引國內外船舶設計、制造和管理高級人才來我市工作,滿足我市船舶企業人才的需要。建立“配套物流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全國性的船舶配套產品交易市場,引進國內外著名船用設備制造企業,定期召開國際船舶配套產品展示會。按專業化生產要求,引進知名物流企業,建立船用鋼材、管材、電纜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
(二)不斷創新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船舶工業發展水平
1.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構。成立南通市船舶工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成員由經貿委、發改委、科技局、外經貿局、財政局、國土局、規劃局、港務局、水利局、交通局、海事局、安監局、環保局等相關部門組成,下設“船舶工業辦公室”,負責擬定有關船舶及配套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扶持政策,組織開展目標責任考核,協調產業發展各方面的關系,幫助解決船舶企業發展中的難題;加強船舶行業管理,做好船舶工業統計分析工作,促進行業內部合法、正當、有序的競爭;加強對船舶行業協會工作的指導,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加強行業管理、行業自律、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防止人才等方面的惡性競爭,不斷提高我市船舶工業發展的組織管理水平。
2.組建專家智囊團。建立我市船舶工業發展的專家智囊團,指導我市船舶工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制訂,重大項目決策、咨詢,指導我市船舶工業發展。結合我市船舶工業生產與科研實際,組織國內外船舶專家對我市船舶工業科學發展進行指導。
3.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組織我市船舶企業參加國內外海事展或舉辦高層次國際性的船舶發展研討會,提高南通船舶產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鼓勵企業及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或科技展覽會,組織國外專家來我市講學進行船舶技術咨詢,開展船舶技術合作與研究,使我市船舶工業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相銜接。
4.大力推廣現代造船模式和信息化管理。積極研究推廣分段造船、分道造船、集成造船和敏捷造船模式,發展單元組裝、預舾裝和模塊化技術,提高船塢產出能力;從信息化管理入手,推進船舶設計、工藝、制造信息集成,提高我市船舶業信息化制造水平。
(三)加快配套園區建設,進一步打造配套產業發展平臺
1.高起點編制園區產業規劃。按照發展產業集群的要求和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鼓勵各園區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走個性化發展、差異化競爭的路子;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嚴把握園區項目準入條件,樹立工業生態學的理念,努力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從工業源頭上將污染的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
2.加快船舶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明確產業定位、項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及分階段建設目標和實施進度。提升集中區開發建設的檔次和承載項目的能力,加快集中區內的道路、供排水、排污、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在突出產業集聚、集約用地的同時,配套建設產業發展必須的商貿、物流、教育、文化、娛樂、醫療和職工宿舍等設施。
3.加強船舶集中區項目建設的跟蹤管理。建立考核評價與激勵機制。鼓勵船舶配套集中區加快項目引進速度,提高項目引進質量。推動區內管理體制與國際慣例接軌,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努力創新我市船舶配套集中區建設的新模式。
4.實施品牌發展戰略。船舶基地、船舶配套集中區建設以爭創國家、省級基地(中心)、示范園區為目標,通過基地和企業品牌建設互動,加速推動區內發展方式由常規發展向高質量、高水平可持續發展轉變;由單純工業發展向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物流中心等方面發展轉變;由依靠政策優惠向依靠科學管理、優質服務、提升綜合環境優勢轉變。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國際化進程,創建特色品牌,不斷提高綜合競爭能力。
(四)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快船舶工業發展步伐
1.設立南通市船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量的資金主要用于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開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推進船舶工業集中區項目建設。
2.支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鼓勵我市船舶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對獲得認定的市級以上研發機構給予一次性獎勵;對經省級以上技術鑒定并能批量生產的船舶及配套新產品進行獎勵。鼓勵船用設備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開展船用產品質量認證。
3.支持企業建立全球服務網絡。鼓勵有條件的船舶配套企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在國外建立銷售代理或辦事處,加快建立并完善全球船舶配套設備服務網絡。
4.支持開展船舶專題招商引資。圍繞船舶及配套產業,積極組織開展專業招商活動,把招商引資和做大做強船舶工業緊密結合起來。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的方向,圍繞培育船舶產業,在拉長產業鏈、推進集約化上下功夫。集中引進一批具有專利技術和品牌優勢、產業帶動能力強的國際著名配套企業來我市投資或合作建廠,加快提升我市船舶產業的競爭力。
(五)積極培育專業人才,進一步提高船舶工業競爭能力
1.加大引進與培養船舶專業人才的工作力度。多方位引進人才。大力實施“柔性引才”,積極引進國內外智力,積極鼓勵用人單位以特聘、兼職、講學、提供技術與專利等形式實行人才柔性流動;充分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以優惠政策誠招人才。組織船舶及配套企業外出招聘人才,通過省內外人才市場引進船舶企業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廣開渠道,集聚和吸引高層次人才,重點引進行業或學科帶頭人、工程技術骨干、高級設計人才、優秀的市場開發人才、熟悉國際船舶貿易規則的復合型人才。
2.加強船舶工業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我市高等院校資源,培養船舶設計、制造、生產管理等人才,在人才總量、結構和素質上適應我市船舶基地發展的需要;支持引進國內外海事大學(船舶學院)、科研院所等來我市合作辦學,建立船舶高級人才培訓基地;積極扶持建立一批船舶電焊工、裝配工、管工等技術工人的培訓基地。
(六)努力營造良好環境,進一步促進船舶工業健康發展
1.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市船舶及配套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服務體系。保持與各類金融機構的長期合作關系,搭建銀企合作平臺,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船舶及配套企業的金融產品;積極開展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資試點工作,解決中小民營船舶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鼓勵開展多渠道融資,積極推動項目融資、產業投資基金、商業銀行貸款、項目資金滾動開發等。
2.建立行業發展風險預警機制。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及時為企業提供信息和預警提示,為企業化解風險爭取時間和提供幫助。舉辦行業信息發布,將國內外船舶行業的動態信息及時傳遞給企業。定期組織船舶企業負責人學習國家出臺的產業規劃、政策文件,深入了解國家宏觀調控的要求,及時化解船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3.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進一步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改進機關工作作風,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切實搞好重點建設項目的跟蹤協調,堅持上下聯動,形成推進我市船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整體合力。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